據媒體報道,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近日發出警告稱,一顆寬達656英尺(約200米)的巨型小行星2023 CL3,正在以8.2萬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靠近地球,5月24日會在距離地球不到724萬公里處掠過。NASA將此視為“潛在威脅”。
我們先來認識下這顆已經成為“網紅”的近地小行星2023 CL3。
這顆在今年1月下旬被發現的近地小行星,個頭約為紐約地標自由女神像的兩倍多。在小則直徑不到10米,大則直徑達幾十公里的眾多近地小行星里,它的個頭確實比較大,但嚴格來說還算不上巨大。
這個體型的小行星如果真的撞擊地球,可能會造成區域性損毀,損毀面積大概是幾個中型國家那么大。
好在5月24日掠過地球時,它離地球還有724萬公里。趙海斌說,這個距離雖然對于整個太空來說并不足夠安全,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它不存在會碰撞地球的可能。
既然如此,為何NASA要將它視為“潛在威脅”?“‘潛在威脅天體’是天文學上的一個定義,并不意味著構成了直接威脅。我們會把和地球軌道交匯距離足夠近,體積又足夠大的近地小行星歸類為潛在威脅小行星。”自1932年科學家們發現第一顆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至今,已有2000多個小行星被歸入此列。以國內觀測近地小行星的主力單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例,今年才過了不到5個月,趙海斌和同事們就已發現9顆近地小行星,其中有2個具有“潛在威脅”。其中,最近的一個小行星是紫金山天文臺在4月25日發現的,名叫2023 HO6,預計在今年7月5日左右飛掠地球。它的最大直徑比2023 CL3還要再大一些,掠過地球時的距離大概為200萬公里,也比2023 CL3近不少。但即便如此,2023 HO6這次的飛掠同樣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
如果公眾更多了解近地小行星,就不會因為類似這樣的新聞而感到恐慌或緊張。雖然地球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直徑十公里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等生物滅絕事件的先例,但這樣撞擊概率的時間間隔可能是億年。10-20米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發生概率也不過幾十年一次。而幾米直徑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確實以一年一次或幾次的頻率在發生,但因為體積小且地球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即便造成損毀也不會非常嚴重。更多的時候,小行星只是在絕大多數人毫無察覺中,悄無聲息地與地球發生著“密接”。據媒體報道,僅2021年,近地小行星飛掠地球事件就在全球范圍內發生了1605次。知道了這一點,未來再看到近地小行星掠過地球的新聞,我們大可以淡定一些。